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记载“永昌元年(公元689年)正月。蓄文藻之思科。彭景直及第。” 彭景直何许人也?乃彭祖第109代传人。彭景直是唐朝瀛州(今河北河间)人。他中进士后, 官拜太常博士,后任礼部侍郎。公元715年(唐玄宗开元三年)正月十四日巳时(上午9-11时),彭景直之子彭构云出生。彭构云自幼研究阴阳图纬之学,兼通黄老道家之言,著有《通元经解》一书。公元753年(唐天宝十二年)11月29日唐玄宗赠彭构云为征君。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拥有重兵的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至四川。唐肃宗在灵武(今宁夏境内)即位。史称“安史之乱”。为避“安史之乱”,彭构云自临州(今甘肃临洮)迁徙袁州(今袁州区新坊乡合浦村东塘里上岭组),成为江西一世祖。彭构云娶妻杨氏,生五男:泾、治、江、海、滋。彭滋之子彭倜后任过宜春令。彭倜之孙彭玕历任永新制置使、吉州刺史、郴州刺史、武平军节度使、太保和安定王。晚年彭构云常在距城5.5公里的袁州区下浦街道勘上塘头村震山(别名颜山)小河边垂钓。他垂钓处亦称“彭征君钓台”。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二年) 彭构云去世,享年53岁,葬东原龙形。袁州刺史郑审为其撰写墓志。
庐陵人,字苣臣,号文在 元吉,德宗朝元和二年进士,洪州进贤县(江西南昌)县令,敕封文林郎,卒会昌元年辛酉岁,享八十七岁。
字维贤,号越卿,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德宗朝建中三年进士,官宜春县(江西袁州)令。因宦官窃权弃官,隐居庐陵九十五都. 敕授儒林郎,诰封金紫光禄大夫,殁宣宗大中五年,享寿八十岁.
字叔宝,庐陵赤石洞(今属吉水县白水镇)人。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农民起义军进入江西,攻破虔州、吉州、饶州、信州等地,横扫了唐王朝在江西的统治势力。为了保障乡里,彭玕聚众数千,在王岭山中“破家鬻产,冶铁为兵,宰牛练楮为甲胄”,自为首领,势力剧增,占领吉州后,唐僖宗命彭玕为吉州刺史。
彭玕任吉州刺史二十余年,治绩显著。他为了加强对治所的防守,天祐元年(904),“乃广城池,务农训兵,禁约赌博。”有数名兵卒行窃,“乃斩之于市,以令众庶。”正因为他有令必行,法纪严明,颇得民心。对于他修筑的吉州城,“周九里九十一步,东凭赣江,西、南、北浚濠,濠深三丈五尺,长一千四百七十一丈二尺。门五:南兴贤,西永丰,东迎恩,广丰,北嘉禾。门有楼,城有戌舍”。
公馆大龙坡彭元辅,举人出身,道光初年在合浦廉州府城负责操办民团。彭元辅在操办民团期间因保荐冯子材等三人走上仕途而响誉两广,合浦方志有“元辅一函三提督”美誉。 冯子材少时家境贫寒,为谋生随叔父到北海做苦力,因冯子材身材瘦小,皮肤粗黑,东家多有嫌弃,幸得时在北海开粥店的公馆人王五哥收留,生活稍有稳定。虽冯子材做工卖力,但因每餐进食两倍于常人,王五嫂百般刁难欲辞退冯。冯见状便借故辞工,王五哥无奈之下偷偷给冯一些银子写一封推荐信介绍冯子材到廉州投靠同乡彭元辅。 彭元辅见是老乡推荐,便将冯子材安排在民团做听差。但冯子材命运坎坷,在一次办差中无故陷入牢狱之灾,幸得彭元辅出面保释,才能出狱。冯出狱后又得彭元辅举荐与关松志、吴天兴一起去投军报效朝廷。后来冯、关、吴三人走上仕途成为抗法名将,又先后当了提督(清从一品武官)。 冯子材发迹后不忘报恩,光绪十一年(1885年)春,冯子材以兵部尚书衔、太子少保兼广东钦廉边防督办的身份,专程取道合浦北海报恩。在北海见到王五哥,当知王五哥不愿上京做官时,冯当即叫随从送一大笔银两给王五哥,王听取冯的建议在北海购买一处房产安居晚年。新居入火时冯专门派人送来书写“宫保赐产”的两对大灯笼挂于门前,据说凡七品以下官员从此经过都要循例下马。 冯子材报答王五哥后,又到廉州海门书院答谢彭元辅,提出要为彭元辅捐一个“内阁中书”的京官(清从七品文官),却被彭元辅婉言拒绝。冯感到对彭元辅之恩无以为报,内心甚为不安,回京后派人将皇帝御赐的一对皮靴送给彭元辅,于是廉州府城又有“钟鼓楼御靴警贪官”的传奇故事。。。。。